喜欢哈利?波特 声称要减肥 “你看,这是我的小雨姐姐,这是李思倩姐姐……”小亚(化名)拉着记者的手,兴高采烈地介绍着。“告诉你一个秘密,再过几天,外国阿姨就会带我出去玩了。”娇娇(化名)趴在记者的耳边,小声说。 看上去,这一群孩子同样天真快乐。 但他们所在的地方显示着他们的特殊――他们住在位于顺义的北京示范儿童村,他们的父母,都是正在服刑的罪犯。 这一群特殊的孩子到底拥有什么样的生活?在“六一”前夕,记者探访了这群孩子。 辛酸往事 11岁的小亚不知自己的生日 儿童村2000年12月建立。现在,村里有70多个孩子。孩子们来自全国各地,年龄从4至16岁不等。谈到他们的过去,永远都有一份沉重,每一个孩子背后都有一个辛酸的故事。 11岁的小亚胖胖的,1年前来到儿童村。这个活泼的女孩快言快语,热心地给记者介绍着他们的生活。问她生日是什么时候,小亚低下了头:“我不知道。” 来自河南的小亚4岁就没了爸爸,妈妈进了监狱。她和妹妹被送到别人家里。该上学了,这家人不让她上学,让她干活。“他们还打我。”小亚指指自己鼻梁上的伤疤,“这就是他们用带着热油的铲子给我敲的。” 9岁的时候,小亚受不了这家人的虐待,偷偷跑出来去监狱找妈妈。小亚家在平顶山,妈妈在新乡监狱。小亚没有钱,走了三天三夜。 生活学习 14岁的娇娇得的小红花最多 像小亚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她们有着苦难的过去,但在儿童村中,他们希望并正在开始着自己的新生活。 70多个孩子分住在8间爱心小屋里,每间爱心小屋相当于一个宿舍,在一间宿舍的桌上放了几个笔记本。封面上分别写着:纪律本、卫生本……翻开每个本,孩子们用歪歪斜斜的笔迹记录着每一天大家的情况。就像普通的小学一样,宿舍设有纪律委员、卫生委员等。在宿舍的墙上,还画着一个贴小红花的表格。14岁的娇娇是一间宿舍的宿舍长,她高兴地给记者指:“你看,数我的小红花最多!” 儿童村的孩子们到了上学的年龄,就就近到附近的板桥小学、板桥中学上学,学费是免费的,和附近普通村民的孩子在一起。娇娇说,班上的同学都很喜欢她,“因为我学习好!”而另一个上初二的孩子明明(化名)是这些孩子们的骄傲,“她英语特别棒,外国人来了她是我们的翻译!”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向记者介绍着,眼睛中闪着羡慕的光。 每到周末,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日子,社会上的志愿者经常到儿童村里看望孩子们,给他们辅导功课,讲一些好玩的故事。小亚拿出自己的一摞照片,一一指着说:“你看,这是政法大学的哥哥姐姐们和我们照的照片,你能找出哪个是我吗?” 最深印象 儿童村孩子天真个性依然在 其实,儿童村的孩子们大都正常快乐。一位照顾他们日常生活的爱心妈妈崔女士告诉记者。“我觉得孩子们都挺正常的,心理上并没有太多的障碍。” 是的,他们同样爱玩,他们同样活泼。孩子们的床上放着大大的卡通兔子;小姑娘头上别着志愿者姐姐送的卡子;两个小男孩不知为什么差一点打起来了,别人一劝两人又呵呵地笑了。 中午的时候,大家都在吃东西。记者问娇娇吃饭了吗?这个14岁的女孩腼腆地一笑:“我吃了一点,不吃了,我要减肥!” 小亚拉着记者的手,指着一个来这里的戴眼镜的外国小孩说:“你看他像不像哈利?波特?我最喜欢哈利?波特了,多牛呀!” 看到孩子们高兴的一幕幕,儿童村的负责人张淑琴欣慰地笑了:“我希望他们能有健康的、正常的童年。让他们与普通孩子一样正常地上学、正常地生活,将来正常地工作,是我们最大的愿望。” 晨报记者 代小琳/文 邹红/摄 相关链接 示范儿童村 2000年12月?在北京顺义区赵全营镇板桥村正式成立,前身是中国慈善总会特殊儿童救助工作部。其创办者张淑琴任陕西省少年管教所助理调研员、一级警督警衔,常年从事犯罪人员回归研究。该儿童村自筹资金,用集中供养的方式目前为罪犯代养了70多名未成年子女。孩子们来自北京、山西、河北、河南、陕西等地,最大的16岁,最小的4岁,到上学年龄全部就近入学。儿童村的建立既救助了这些无辜的孩子,对于稳定其父(母)服刑的情绪,安心接受改造,早日回归社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对于维护社会治安的稳定,唤醒社会各界的爱心和政府职能部门的关注也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