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
“阿塔(维语,爸爸),我好想你,你何时才能回家来啊?”近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天山区翠泉路片区司法所远程会见室里,5岁小女孩古丽(化名)在妈妈的带领下,“见到”了自己远在一千多公里外的阿克苏监狱服刑的爸爸热合曼(化名)。
热合曼在视频的那一端抹着眼泪叮嘱妻子:“一定要教育孩子好好做人,我一定积极改造争取早点回到你们身边。”
浩瀚沙漠中悠悠的驼队,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上能九天揽月的火箭,下可五洋捉鳖的蛟龙号……当你走进新疆第四监狱的文化广场,一组组栩栩如生,色彩明丽的主题雕塑将这一切呈现在你的眼前。
近日,该监狱部分服刑人员历时3个多月共同完成了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大型系列雕塑群创作。
远程视频会见实现全区覆盖,“校狱企”一体化培训力求出监狱进厂房,特色教育让刑期成学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司法厅党委副书记、副厅长、监狱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范军近日告诉《法制日报》记者,近几年来,新疆监狱系统着眼于社会治理创新宏观视野,以强化严格依法公正文明管理为基础,以提高教育改造质量为根本,以创新教育改造体制机制为动力,以建成实用高效监狱信息化体系为依托,从底线安全观向治本安全观转变,切实提高教育改造质量,降低刑释后再犯罪率,努力向社会输出合格“产品”,有力地促进了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实现。
用“互联网+”打造智慧监狱
新疆地域辽阔,服刑人员亲属探监往往需要走几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路,特别是往来车旅、住宿等对家庭造成了很大的经济负担。
2016年年初,新疆监狱管理局提出启动服刑人员远程会见(帮教)系统建设工作,得到了自治区党委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如今,在新疆全区各地,凡符合会见条件的家属,均可向其居住地所在街道司法所提出会见申请。经监狱审核通过确定时间后,申请人就可以与服刑人员进行视频会见,实现跨区域“面对面”对话。大大减轻了服刑人员家庭经济负担,省下的支出就是实实在在的增收,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
近日,新疆监狱管理局与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签订信息合作协议书,启动减刑假释案件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加快全面互联互通、全面网上办案、全面依法公开、全面智能支撑的减刑假释信息化办案步伐。
据介绍,新疆监狱管理局向科技要警力,向信息化要安全,在全区着力打造智慧监狱。通过建设新疆监狱云,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监狱建设、规划、管理和服务智能化,打造了互联互通、功能齐全、高度整合、实用高效的监狱信息化体系。
“出狱门进厂门”正变为现实
雪雕、根雕、剪纸、绘画、歌舞、手工艺制作……新疆全区各监狱因地制宜,开展了各具特色的监区文化建设活动,用文化教育改造人、用文化熏陶感化人、用先进的思想激励挽救人,纠正了服刑人员扭曲的价值取向,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国家认同感。
5年间,新疆全区组织服刑人员8000人次参加了4852多科次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不少服刑人员通过自学考试,在监狱圆了大学梦。
戴上防护罩,拿起电焊枪,弧光闪烁,焊花飞溅,在新疆喀什市的一家车辆修理厂,阿某正带领徒弟们忙碌着,擦一擦脸上的汗水,笑容里透着满满的自信。
几年前,阿某还是新疆第三监狱的一名服刑人员,在服刑期间,他先后参加了监狱开展的焊工、车工、修理等方面的职业技能培训。刑满释放后,凭着在监狱学成的一技之长,阿某在喀什市区开办了一家修理厂,还收了几名徒弟,现在修理厂生意兴隆,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新疆监狱近年来充分依托职业院校技术优势,积极探索服刑人员劳动改造新方式新机制,采取建立监狱分校或开展针对性培训,提高服刑人员培训质量和水平,增强就业谋生能力,培训方式正在向“校狱企”三位一体“订单式”迈进,职业技能培训为服刑人员铺就了一条条出监后的新生大道。
特事特办彰显人性化关爱
“失足未必千古恨,踏实改造有前途。希望你们重塑灵魂,早日回归社会。”近日,新疆监狱管理局局长范军给新入监服刑人员写了一封公开信。
针对新入监服刑人员不了解改造环境、不了解监规监纪、情绪紧张、焦虑、在社会上听别人讲监狱是个很可怕的地方的谣言等状况,范军向新疆监狱系统新入监服刑人员书写了这封公开信,打消新入监服刑人员顾虑,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改造环境。
公开信深深打动了刚入监的服刑人员,新疆第四监狱服刑人员努某就在信中写道:“感谢监狱领导以及监狱民警对我们服刑人员的关心,铁窗变得不再那么冰冷,我一定认罪悔罪。”
今年3月23日,新疆监狱管理局领导收到服刑人员李某的弟弟的来信,讲述其8岁侄儿患淋巴癌已扩散,随时可能终止生命,现在乌鲁木齐市医院接受治疗。弥留之际的孩子十分想念父亲,恳请能够允许在距离乌鲁木齐市600多公里的新疆福海监狱服刑的李某来医院探望,监狱局领导接到信后立即批示安排。
当身着隔离服的父亲出现在重症监护室时,孩子的眼中闪现出光芒。一个多月里,李某暂押在乌鲁木齐某监狱,民警多次陪同他前往医院探望孩子。身患绝症的孩子真的出现了奇迹,病情略微稳定,转至西安继续治疗。6月13日,孩子出现耐药反应,移植干细胞成了唯一生存机会。孩子的母亲配型不成功,一家人把孩子生的希望寄托到孩子父亲身上。
“请以最快速度将孩子父亲押送至陕西。”在监狱局领导协调下,监狱民警、李某、孩子、医生共同展开了一场抢救生命的赛跑。
李某眼含热泪对监狱民警说:“感谢监狱的人道关怀!对于一个罪人,你们给予我的太多,我今后将用最积极的改造回报所有人!”
人性化关爱的件件实事,在众多服刑人员中产生着强烈的反响,也更坚定了他们悔过自新的决心。
监狱民警坚守监管改造一线
“女儿,记得你12岁时我曾向你承诺:等你24岁生日时,带你去拍一组艺术照,看看12年后你是什么样子。今天是你24岁的生日,妈妈不能兑现承诺了,只能对你说声对不起!面对新疆当前严峻的反恐维稳形势,我们监狱系统的很多民警,都紧绷安全稳定这根弦,连续数月没能回家,坚守在工作岗位,忠实履行着职责。妈妈因为工作,也必须留在岗位上。”
这是新疆第五监狱纪委副书记王辉不久前发给女儿的微信内容。
张莉莉则是新疆女子监狱一位45岁的普通民警,今年4月18日响应号召前往伊犁监狱执行任务。
5月25日傍晚,忙碌了一天的张莉莉感到十分不适,26日凌晨2时,她被送往当地医院,经初步检查后发现病情危重,又紧急送往新疆医科大学一附院救治。5月27日,张莉莉陷入昏迷。
经过抢救,张莉莉苏醒过来,在康复期间,她多次表示:“身体恢复好后,我要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上,我的工作还没有干完!”
近年来,许许多多如王辉、张莉莉一样的新疆监狱民警顾大家舍小家,长期坚守在监管一线,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汗水,有的积劳成疾累倒在工作一线,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范军说,新疆监狱系统将围绕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树立深度忧患意识,落实治本安全观,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全力推进教育改造工作的科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深化服刑人员教育改造的“新疆经验”,促进刑满释放人员有效适应和融入社会,努力开创监管改造工作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转自:司法部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