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
“看见那高楼,阻有高墙。看见那人群,隔有铁窗。看见那鸟儿,对自由充满了渴望……不放弃希望,不放弃梦想,认真悔罪,我心坚强。”黑龙江省哈尔滨监狱服刑人员范某,用诗歌表达了自己痛彻悔罪、重新做人的心声。
在哈尔滨监狱《丑石》诗刊创办十二周年前夕,《法制日报》记者再次走进这里,感受高墙里那股“弃旧图新”诗情。
《丑石》覆盖全国超半数监狱
“丑石”一词最早见于贾平凹的散文《丑石》,讲的是丑陋无用的石头被村民讥笑,直到有一天几位科学家说这块石头是陨石,无价之宝,村民才改变了认识。
哈尔滨监狱教改科科长张亮告诉记者,将犯人比喻为丑石主要有三个含义:第一想比喻成那块陨石,服刑人员只要认清自己,就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放到的位置不同价值就不同;其次是承认丑陋就是向新向上的开始,也体现了服刑人员弃旧图新的心态;最后的含义是丑仅仅是石头的外在,它的潜质是无限量的,就好像服刑人员,虽然犯罪入狱,但他们都有自己的专长,有人爱好诗歌、写作,有人爱好音乐、体育……
2005年7月5日,哈尔滨监狱创办了全国监狱系统第二份诗歌期刊《丑石》,同时成立了服刑人员“丑石”诗歌沙龙。历经12年的发展,申请加入诗歌沙龙的服刑人员近5900人。
2006年12月,哈尔滨监狱又创办了《丑石》的副刊,全国监狱系统第一份诗教报纸《大墙诗教》。2008年,哈尔滨监狱被中华诗词学会评为全国第37家、监狱系统第一家“全国诗教先进单位”,这是中国诗词届的最高荣誉。
据哈尔滨监狱政治处主任明光远介绍,至今《丑石》已经出刊69期,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327所监狱的近5900名服刑人员向《丑石》投稿。在哈尔滨监狱的带动下,全国有45所监狱开展了诗教工作,其中22所监狱成了《丑石》会员单位。
如今《丑石》《大墙诗教》发行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300多所监狱,占全国监狱总数一半以上。
通过写作排解压抑寄托思念
哈尔滨监狱现有诗歌爱好者100多人。张亮介绍说,这些服刑人员中有文化水平较高的也有识字不多的。对于诗歌很多人是从零开始,从不会到入门到喜欢。
这些服刑人员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在日常改造生活中用自己言谈举止的变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周边的人。发表的作品还可以作为加分的依据,促进了服刑人员净心、静身,遵守监规纪律,提高认知,提升改造效果。
“伊影时时总入眸,闭眼三更,也不停休……”服刑人员刘某某在词中表达了对妻子的思念。刘某某告诉记者,他因诈骗1.4亿元被判死缓,刚入狱时心情特别压抑,无法排解,发现可以通过写作来排解后,有一定文学基础的他开始写诗寄托对亲人的思念。
监区民警鼓励刘某某向《丑石》投稿,稿件得到教改科的认可,他被调到《丑石》编辑部担任编辑工作。诗词让刘某某缓解了心里的压力,认清了自己的过往,看到了今后的希望。
《丑石》给了服刑人员表达、发现的平台,给了社会诗人投放阳光温暖的窗口。明光远说,作为监狱民警,我们对每一份服刑人员的作品心怀尊重,对每一份社会诗人和监狱警察的作品心怀感激。每一位关注《丑石》的人,都是围炉取暖的行者。
丑石文化成为监狱建设品牌
同样是编辑的服刑人员杨某某拿出一封交流信,对记者谈起了组稿心得,他常常被来稿中真实、真诚、忏悔之情感动到落泪。杨某某2014年入监,通过“诗教”他看到了自己的偏执,性格的缺陷,他在诗歌中找到信仰,在诗歌中剖析自己,审视自己,在诗歌中发现美,为重新回归社会做好了心理准备。
《丑石》《大墙诗教》刊头是中华诗词协会副主席梁东题写的。张亮说,《丑石》杂志多年来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李文潮等许多社会著名诗人都曾给《丑石》投稿,黑龙江诗词协会会长陈修文和一些协会会员、社会诗人多次到监狱讲课、指导,监狱方面也会提供服刑人员的作品给这些诗人做交流。哈尔滨市图书馆每年都会给哈尔滨监狱捐赠相关书籍,哈尔滨监狱还曾被评为全国诗教先进单位。
黑龙江省司法厅、监狱局对哈尔滨监狱的“诗教”工作非常支持,监狱也以《丑石》诗刊为基础,举办了丑石文化艺术节,以丑石诗刊、大墙诗教为平台,组织适合服刑人员参加的文体活动,包括书法、绘画、演讲、朗诵、文艺表演等形式加强教改工作,“丑石”文化已经成为哈尔滨监狱文化建设的品牌。
(转自:司法部政府网 责任编辑:杨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