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监狱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天下监狱
大漠深处的兵团监狱
2014-11-10 字体:[ ] 浏览次数:
        31年前的1983年11月,在“路到头、电到头、水到头”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荒漠戈壁深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的兵团人拉铁丝网、挖地窝子,接收安置了第一批服刑人员。这便是其盖麦旦监狱的雏形,如今这里发生了巨大变化……
        “那时候,我们就在沙土地里挖个洞,支上木头,糊上泥巴和草,便是地窝子了,民警和服刑人员都住这个。吃水要靠毛驴从几公里外拉井水,因为是盐碱地,水是咸的、苦的。没有电,夜里站岗只能点马灯照亮。春季风沙那个大呀,白天都黑漆漆的,十米外就看不到人了。这时候就很紧张,怕有人逃跑,风沙再猛也要站在外面,被吹得站不住,就蹲一会儿,再站起来……”平时寡言少语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其盖麦旦监狱老民警杨素军一说起当年就停不下来。他的儿子杨浩6年前通过公务员考试也进入到这所父亲工作了一辈子的监狱里。“现在条件好喽,你可要好好干呀。”杨素军总会唠叨着嘱咐已经当上管教民警的儿子。
        难怪杨素军感慨,其盖麦旦监狱如今盖起了砖混结构的监舍楼,用上了自来水、煤气、暖气,监区内铺上了草坪种上了鲜花,建起了篮球场,去年还建成了以心理矫治和职业技能培训为主的教学楼,逐步成为一所设施齐全的现代化监狱。
        对于变化,服刑人员张国华(化名)有自己的感触,他觉得生活条件在一天天变好,民警们的厚道朴实却始终没变。1986年在浙江省义乌市工作的他因挪用公款被判处有期徒刑9年,后又因脱逃被加刑至无期徒刑。来到其盖麦旦监狱后,面对漫长的刑期,他绝望恐惧过,对谁都充满警惕,心里总揣着逃跑的念头。对此民警们经常通过唠家常开导他,还主动联系其远方的家人对他进行鼓励。日子长了,张国华的对立情绪在细微的关心中被渐渐融化,他开始安下心来,后因表现良好被多次减刑。“在这儿,我是感恩的。”还有一年多刑期的张国华喃喃地说。他还告诉记者,20多年来负责对他进行管教的民警已与他约定好,他出狱后,一定请他吃顿饭,送送行。说到这儿,张国华低下头,爬满皱纹的脸上那双已经老花了的眼睛湿润了。
        在亲情教育、文明管理中,许多服刑人员在慢慢转变着。10月5日古尔邦节前夕的亲情会见中,服刑人员阿某(化名)见到了已经4岁的女儿,女儿是在他服刑后出生的,所以对这个父亲很认生,为此阿某羞愧心痛。他说:“我一次都没有抱过她,所以她不认识我,这都是我的错。在这里经过民警的教育,学习了法律法规,知道自己犯了罪,很后悔当初受迷惑做的那些事,以后一定努力改造,争取早日出去。”
        看到阿某的转变,管教民警杨浩很高兴。像他的警察父亲杨素军一样有着憨厚笑容的杨浩说:“我可能太平凡了吧,这就足以让我感到满足了。”对于未来,他认真地告诉记者:“现在管理教育任务更重了,比如语言交流就有难度,但我们会像父辈一样努力的……”
        31年后的今天,身处南疆反恐一线的其盖麦旦监狱和年轻监狱警察们将承担起新的历史任务。
        来源:法制日报
分享到
x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