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江苏监狱系统统筹推进“五项工作”,深化落实基层依法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工作,着力推动刑罚执行衔接配合更加规范、刑满释放人员服务管理更加精细、深化矛盾化解和法治宣传更有成效,教育改造质量稳步提升,全力确保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
“通过探索形成的监地协同化解罪犯矛盾、开通罪犯社会心理服务热线、依托专业力量提升罪犯帮教效果、跨越高墙医疗救治行动等10余项创新工作,积极破解‘改造人’课题,监狱民警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水平有效提升,全省监狱实现持续安全稳定。”江苏省监狱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张明强近日向《法治日报》记者介绍说。
安全理念升级
高墙、铁门、电网,这是烙印在人们心中的监狱“初印象”,鲜有人知晓监狱内部还有一支神秘队伍——专业化清监特勤队。
“罪犯床板夹缝中找到一封可疑书信!”“监舍晾衣间的鞋架上发现一块塑料板!”在清监专项行动现场,浦口监狱飞马特勤队“战果累累”。“常态化开展清监行动,是监狱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全省监狱已成立类似专业团队10余支,通过异地交叉用警为监狱安全提供全新解决方案。”江苏省监狱管理局狱政管理处处长闫成瑞介绍。
如何把制度要求转化为民警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的操作规程,是编织安全网络的重要环节。在江苏监狱,民警一日工作要求、罪犯每日行为准则都有明确的规范指引,通过拍摄专题教学片、编发执法典型案例、开展咨询研讨互动,将安全基因逐步融入民警日常执法肌理。
“303监舍一名罪犯行为异常,请迅速赶到现场!”凌晨两点,盐城监狱指挥中心向监区发出预警。智能监控、生物识别、区域联动、应急指挥,在这一刻快速协同,形成合力……如今的江苏监狱,早已从“物理严防”向“多维防控”实现跃迁,安全理念正持续向事前预防转型升级。
大到对监狱整体安全态势的精准预判,小到对罪犯个体心理波动的敏锐捕捉,细到对民警警力区域部署的动态配置,这些从宏观到微观的治理要素,被拆分成无数个执法管理的精细单元,最终汇聚成一道道向前延伸、向深拓展的安全屏障,
一套具备自我进化能力的“智能安全生态”在江苏监狱正悄然成型。
今年上半年,全省监狱深入探索数字赋能安全预警,科学构建算法模型,综合分析罪犯监内活动轨迹、日常消费记录、会见通信情况等26项关键数据,开展56场次专项研判调度,及时发现处置罪犯改造波动、违规违纪、矛盾冲突等潜在风险249条,持续为一线执法精准推送预警信息。
江苏监狱还建成20个监所警务室,24个监狱指挥中心接入周边重要卡口公安监控,17个监狱引进人像识别前端感知设备,监狱全面纳入地方低空域禁飞区范围。截至今年6月,全省247个监区实现“百日无违规”,罪犯违规违纪率同比大幅下降。
创新改造举措
“你是什么人?这是什么地方?你来这里做什么?”这是叩问罪犯内心的入监第一课,也是引导他们正视过去、自省自新的重要第一步。但事实上,这样的灵魂反思对罪犯个体来说,往往有着不同的答案。
6月9日,苏州监狱民警带着象征“夺魁”的向日葵花束以及监狱“新生之火”公益改造项目的1863元助学款守候在高考考场外,为福利院盲人学子林某送上特殊祝福。“谢谢帮助我的叔叔们,希望他们能早日重获新生!”当林某的感谢视频在监狱内播放时,参与爱心捐赠的253名罪犯内心深受触动。“警官,下次公益活动,我能参与吗?”罪犯王某问道。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江苏监狱累计开展项目化矫正、亲情帮教活动300余场次,化解矛盾纠纷超1000件,帮扶罪犯特困未成年子女600余人。“教育改造不单是对规则边界的强化规训,更是对社会关系的持续修复、对思想认知的二次重建。”通州监狱党委委员、副监狱长周元明认为,当一名暴力犯用自己的劳动报酬补偿受害人亲属时,当一名盗窃犯在亲情课堂上第一次对家人说出“对不起”时,他们的思想认知也会发生明显变化。
思想的重塑不可一蹴而就,需要日复一日浸润渗透。据了解,今年上半年,江苏监狱就落实省局正课、监狱大课、监区讲堂11000余课时,增设146节专项思政课,设置1140人的民警讲师团、社会讲师团,打造“微课堂”品牌16个,指导建设监区“法律明白人”队伍772人,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政策解答等460余场次。
“改造一名罪犯、挽救一个家庭、安宁一片社区”成为江苏监狱的坚定共识。“我们重点加强出监监区建设,在罪犯刑满释放之前,全力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精准评估再犯罪风险,帮助他们清除回归路上的障碍、陷阱。”江苏省监狱管理局教育改造处处长刘勇介绍说,“改造人”的形式不再单一,已经延伸到监狱内外。通过建立“法律+家庭+社会”系统修复工程,江苏监狱先后推出集纳数字家书、有声家信、视频寄语的“云+”融合帮教项目、关注罪犯困难未成年子女健康成长的“春风行动”等一批创新举措,不断追寻“如何改造人”的破题之钥。
科技赋能监督
如今,在江苏每一个监狱办案中心墙面上,都制作了醒目标语“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时刻警醒每一名执法者。
什么人可以减刑?能减多长时间?具体谁说了算?江苏监狱回应社会关切,协同法检部门统一办案标准,全面规范罪犯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等执法流程,创新办案模式,规范完善实质化审查机制,将“公平正义”这一抽象价值,拆解为可量化、可追溯、可验证的规则与节点,嵌入高墙执法的全周期、全链条。
“结合你的犯罪事实和改造表现,你如何理解自己行为的社会危害?你具体做了什么来弥补过错?”在金陵监狱的减刑假释听证现场,监狱民警、检察官、法官、执法监督员及社会相关人士用一次次穿透式的对话质证,让公平正义的审查深入罪犯改造的细枝末梢。
江宁监狱将执法监督程序前置,协调驻监检察官提前介入重要案件证据审查,协同核查法律要件,从源头上规范执法细节;高淳监狱试行民警专职化办案模式,组建专业办案警队,明确职能定位和业务流程,“减假暂”集中办案时间从10天缩短至3天,准确率保持100%;丁山监狱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罪犯教育改造工作,通过依托移动警务终端App、心理AI评估系统、心理晴雨表等智能化工具,实现对罪犯心理状态的入监甄别、中期跟踪和出监评估,全周期对罪犯开展针对性的心理诊断与辅导干预。
为破解“坐牢之后有钱不罚、有罚不认”现象,切实解决罪犯财产性判项履行难问题,江苏监狱会同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省公安厅、省司法厅召开省级联席会议,构建完善对接联系、信息共享等协作机制,坚决落实罪犯实际履行能力认定有据可查、办案必查。江苏监狱坚持“阳光执法”,通过上线“苏煜服”便民服务微信小程序,设置政策咨询、会见查询、云信转递、帮教报名等多项热门功能,对高频咨询事项实现秒级回复,会见查询精准到所在监区,狱务公开更加透明。
江苏监狱还通过智能管理大平台,将监狱执法的每一个关键操作牢牢“锁”进数字档案:罪犯计分考核等核心数据一经确认即生成不可逆的永久记录,一旦出现异常变动或违规操作,系统将瞬间捕捉并触发预警。
“这些数据,就像一张看不见的网,管得严、看得紧,给公平正义上了一道‘科技锁’,增添了一道‘防护墙’。”南通监狱狱政管理支队民警张成林说。